沈从文的北京足迹

时间:2023-05-25 23:54:48来源:北京晚报

今年5月10日,是沈从文去世35周年。遥想一百年前,沈从文从湘西的偏僻小城,来到北京,幻想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一片天地。

历经磨炼,沈从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用清新隽永的语言,写就了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与此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完成了文物史上的皇皇巨制。

梳理他在北京的足迹,能让人们重温他由一位湘西游子成长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作家的波澜历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窄而霉小斋”埋头写作

沈从文,名岳焕,字崇文,后自己改名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凤凰县的一个军人世家。他5岁上私塾,13岁转入新式小学。1918年16岁的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度过了5年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活。

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1923年8月,21岁的沈从文离开湘西,经过19天的艰难旅程到达北京(也有资料称沈从文于1924年到达北京)。

沈从文在北平留影资料图片

到达当天,他住在西河沿一家小客栈,几天后经远亲介绍,搬到了不收租金的酉西会馆。

酉西会馆是清末由湘西人捐资修建的,规模不大,有20多间房子,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进入前门外大栅栏,沿街往西南走,到了大栅栏西街,往北穿过青竹巷就到了杨梅竹斜街。大栅栏热闹,这里却显得冷清而破旧。酉西会馆在杨梅竹斜街中段路北,现在已是民居,当年格局也已基本无存。

沈从文到北京原打算是来读大学的,但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报考中法大学虽被录取,又因交不起28元食宿费而未能入学。他只好暂时放弃了读大学的奢望,开始自学和写作。

当时京师通俗图书馆设在宣武门内大街路西头发胡同内的翰林院讲习馆旧址。沈从文每天一早就穿过琉璃厂赶往图书馆,带几个馒头和咸菜作为午餐,下午直到闭馆后才出来。

沈从文在酉西会馆住了半年多。1924年春,在表弟黄竹生的帮助下搬到了银闸胡同一个公寓住下。银闸胡同在北池子大街以东,北起五四大街,南端东折至北河沿大街。当时在北大红楼附近有许多公寓,供来自全国各地的北大学生和旁听生居住。

沈从文居住的是一间由储煤间改造而成、且没有窗户的阴暗潮湿的小房子,房间内只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木桌,沈从文戏称“窄而霉小斋”。在这里,他白天去北京大学旁听或去图书馆阅读,傍晚去街头卖报,夜里在斗室里伏案写作。

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伯乐”郁达夫。郁达夫将沈从文介绍给《晨报》副刊新任主编刘勉己和瞿世英。不久,沈从文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晨报》副刊和其他报刊上。在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沈从文和徐志摩成为好友。

在这期间,沈从文还认识了丁玲与胡也频。丁玲也是湘西人,他们一见如故。

1925年8月,经朋友推荐,沈从文到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任图书管理员。熊希龄也是湘西人,与沈从文还是远亲。沈从文被安排住在一座旧庙里,与熊希龄所住的双清别墅为邻。

当时丁玲和胡也频恰好住在香山碧云寺附近。他们常见面,或爬山,或划船,一起谈论着写作和办杂志。11月,熊希龄送沈从文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进修,师从袁同礼学习图书编目等业务知识,一直至1926年2月。由于他对图书管理兴趣不大,一年后,他辞去了慈幼院的职务,重新搬回北大附近的公寓,完全靠写作谋生。

这一次他和丁玲与胡也频一起住在汉园公寓,沈从文的房间与当时年仅十三四岁的公寓小主人黄伯飞的房间相邻。

五十多年后,黄伯飞回忆当年的情况:“这三个人我常看见是沈从文。他每次从外面回来差不多总是夹着一些书籍和纸张,脚步迅捷地走到我的房门前边就向左一转走到他的房间去。胡也频总是一早就出去,很晚才回来。有时几天都看不见他。丁玲多半的时间躲在她的房间里。”

1928年初,沈从文移居上海,一面继续写作,一边与丁玲、胡也频等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红黑》月刊等。沈从文后又相继在上海中国公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任教。正是在中国公学,他认识了张兆和。

达子营开始新婚生活

1933年暑假,沈从文辞去青岛大学任职,应先于他辞职的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回北平参加中小学教科书编纂工作。8月初回到北京后,他先借住在杨振声家,后租住在府右街达子营28号。

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水榭举行婚礼。从南方赶来参加他们婚礼的四妹张充和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1933年9月9日,沈二哥、三姐在北平中央公园的水榭结婚,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证婚人。……新居在西城达子营。小院落,有一枣一槐。正屋三间,有一厢,厢房便是沈二哥的书房兼客厅。……新房中并无什么陈设,四壁空空,不像后来到处塞满书籍与瓷器漆器。也无一般新婚气象。只是两张床上各罩一锦缎百子图的罩单有点办喜事气氛,是梁思成、林徽因送的。”

但据季羡林回忆,沈从文的婚礼有证婚人,证婚人是胡适。

沈从文对达子营的新居很满意,对婚后的生活也很满意。他除了去西斜街上班,编教科书外,沈从文还在院中的树荫下,写《边城》和《记丁玲女士》。后者当时正在《国闻周报》连载,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与诚挚的热情,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9月下旬,《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这个副刊是沈从文与杨振声应《大公报》之邀在北京编的,沈从文主持了大部分编务工作。沈从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阵地团结了北方许多不同风格的新老作家,发掘了大批文学新人,博得“京派文人”的称呼。沈从文自己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也日益走向成熟,他的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等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发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局势极为紧张。7月中旬,沈从文将家迁至钟鼓楼东北的国祥胡同12号。那里曾是一座蒙古王府,最后一代亲王叫那彦图,王府俗称“那王府”。当时那王府已被典当出去,沈从文住的是王府后院的一部分。沈从文在那里没住多久,7月28日北平沦陷。8月12日,沈从文与众多北大、清华教授一起离开北平。

中老胡同见证新旧时代交替

抗日战争中,沈从文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8月下旬,沈从文回到北平,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搬入沙滩中老胡同32号北京大学宿舍居住。

中老胡同32号曾是光绪帝的爱妃珍妃、瑾妃的娘家。光绪十四年(1888)珍妃入宫后,其父兄便物色到紧邻紫禁城东北的中老胡同这个院落。珍妃的家人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北平沦陷后,这个院落被日本人霸占,才被迫迁出。

它原本是一个多重院落的大型四合院。房屋之间都有走廊连接,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园,不仅花木茂盛,还有假山、凉亭。日本侵占北平后,对这个院落进行了改造。

北大在北平复校后,中老胡同32号先后住过约30多户北大教职员工,美学家朱光潜、诗人冯至、哲学家贺麟、法学家周柄琳、数学家江泽涵、闻一多胞弟翻译家闻家驷、费孝通之兄法学家费青等都曾是这个院落的住户。

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带着两个儿子沈龙朱、沈虎雏住在院子的西北角。他的西邻便是胡思杜。在胡适仓促登上南去的飞机时,他的小儿子胡思杜,留在了北京,搬进了中老胡同。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大从沙滩搬至燕园,中老胡同32号成为北京政法学院的宿舍,院中的老住户也陆续搬走。沈从文当时离开了北大,他们一家也搬出了这里,租用位于交道口北头条11号的民房。

交道口北头条是交道口大街北边的第一条胡同。当时沈从文在故宫上班,每天上下班要穿过大半个内城。他曾回忆道:“天不亮即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白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时,门还不开,即坐下来看天空星月,开了门再进去。晚上回家时,有时大雨,即披个破麻袋遮雨。”

沈从文被分配在历史博物馆陈列组,主要工作是在库房清点登记馆藏文物。他曾数过上万的钱币和无数的陶瓷器,同时还抄写陈列卡片,编写文物说明,写展览解说词。

后来沈从文又转入文物收购组,为丰富馆藏,由他经手收购了许多珍贵文物。沈从文不辞辛苦,从这些看似最简单、烦琐的小事做起,踏实地开始了他的文物研究之路。

东堂子胡同住了27年

在交道口北头条住了一年多,1953年3月沈从文一家搬入了东堂子胡同51号历史博物馆的员工宿舍。沈从文一家住在里院靠东头的三间北房中,一直到1980年迁出,在这里住了27年。

在这段时期,他虽有过痛苦,却并没有消沉,而很快完成了从文学家到文物研究专家的转型。他从很少人注意的历代服饰入手,敲开了古代文物与文化的大门。他对照古代服饰,翻阅了成百上千种文献资料,记了几十抽屉的卡片,对历代服饰的材料、式样等详加研究,并且触类旁通,广泛涉及玉器、青铜器、漆器、陶器、绘画等,成为文博大家。他后来曾回忆:“许多在日本、美国的朋友,为我不写小说而觉得惋惜,事实上不值得惋惜……对我来说,这正是个机会,可以具体地把六千年的中华文物,有条理有系统地看一个遍。”

1972年,张兆和从干校回京,因东堂子胡同51号的住室已被挤占得只剩一小间,作协在小羊宜宾胡同3号为她分得东厢房一间。夫妻两人分居两处,沈从文住在东堂子胡同,日以继夜地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餐时到小羊宜宾胡同。为节省时间,他每日来吃一餐再带走两餐,就这样坚持了7年多。

1979年3月,在胡乔木的关注下,沈从文调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社科院为他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并在西郊友谊宾馆租用了两个大套间作为工作室,支持他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新校订与增补工作。

1980年5月,沈从文家搬到前门东大街3号、新侨饭店后面的社会科学院宿舍。新住房面积虽然不大,但条件比东堂子胡同大大改善,结束了他们夫妻分居,“东家食而西家宿”的生活。

1980年9月,鸿篇巨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经过多年的风雨之后,终于出版。此书一出版立即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欧洲出版商纷纷洽商英、法、德等外文版的翻译出版事宜,该书也被誉为中国社科界百年来最杰出的学术成果之一。

沈从文的各种旧作不断重新出版,关于沈从文的研究会相继举办,还从海外传来沈从文当选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消息……但这一切似乎来得太晚了。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于当晚与世长辞,享年86岁。四年后,1992年5月10日,沈从文的骨灰由夫人及其他亲属护送回湖南凤凰县,一部分骨灰撒入沱江清流之中,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

(原标题:)

流程编辑:u028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