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热点:明晟ESG评级巨震!大规模下调揭示系统性洗绿问题:对抗全球气候危机,上市公司的净零排放承诺能信吗?

时间:2023-05-22 13:32:40来源:雪球网

到底是朝令夕改的主观标准,还是持续改进的客观体系?

明晟(MSCI),作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级中的主导力量,即将对31,000只投资基金的ESG评级进行一次性大幅下调。此举源于明晟决定更新其评级方式,并对AA或AAA评级的基金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对于如此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举动,人们原本预期会有监管机构提前进行审查。遗憾的是,ESG评级的提供机构迄今仍在监管雷达之外。

ESG评级对于指导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正如明晟评级下调所显示的,目前这些评级常常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往往被夸大。事实上,2021年彭博商业周刊的一项分析表明,因为评级方法的改变,此前多达一半已曾被明晟升级。仅仅两年后,新一轮的改变又带来了大规模的评级下调,让人们对未来的ESG评级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资料图片)

这一问题并非仅存在于明晟。根据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2022年的报告,ESG评级提供机构在测量风险或影响的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缺乏共同的标准和透明的评级方法,这导致了股票和债券,以及持有这些股票和债券的基金(如明晟案例中的情况)的错误定价,进而影响了投资经理的决策效率。

因此,为了建立一个稳定、可靠且准确可预测的环境、社会和管治(ESG)评级系统,监管干预的需要迫在眉睫。首要步骤是确保所有ESG评级提供商(ERP)所采用的评级方法是透明的,并在起初就接受独立的见证。监管机构应要求ESG评级机构提供详实且有结构的证据,以支持他们的评级以及评级标准的合法性。

更进一步说,对于评级方法论或内部准则的任何变更,ESG评级机构都应受到第三方独立的评估和确认。并且,如果更改的标准或方法论预计会引发广泛的评级调整,监管机构就必须介入进行评估并予以批准,就如同面对大规模信用评级降级的可能时,信用评级机构必须经历应有的监管程序一样。

MSCI的ESG基金评级基于一种不受监管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ESG因素评估公司的财务风险,而非其对环境或社会的影响,这种方式被称为“单一实质性”方法。尽管有些ESG评级机构宣称他们的评级考虑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些说法在他们所公开的评级方法中很难得到验证。

举例来说,对于那些暴露于化石燃料资产风险的基金,单一实质性的评级方法具有显著的弱点。能源经济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调查发现,MSC给那些超过85%暴露于化石燃料投资的基金授予了最高的ESG评级。这样的评级极其误导性,因为他们既低估了这些公司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气候或管制风险,又过度夸大了他们的正面影响。

依赖化石燃料的公司使投资者承担了气候风险,如果不妥善对待,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重大损失,这主要体现在价值的破坏和高昂的机会成本上。归根到底,那些过度授予的(“过高”的)ESG(环境、社会、治理)评级可能会让某些公司看上去比实际更加环保,从而导致投资者偏向于投资那些可持续性表现实际上并不佳的公司。

ESG评级机构应考虑采用“双重重要性”的方法,即同时考虑公司活动对社会和地球的影响。只有这种方法,再配合严格的监管,才能保证ESG评级真正有助于避免“绿色洗白(年报绿色洗澡)”,并推动真正的可持续投资。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绝不能被低估。ESG评级会影响到资本市场中数万亿美元的配置。那些基于武断的规则、不透明的方法,以及基于信息披露的输入性所产生的深根固著的偏见,都可能导致ESG评级被夸大和投资者被误导,最终很可能酿成灾难——这某种程度就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评级的缺陷一样。

对ESG评级行业的更为严格的监管至关重要,它不仅在长期有助于预防下一次金融危机,而且能推动我们朝着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迈进。包括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欧盟委员会,以及日本金融厅在内的监管机构,已经在寻求加强对ESG评级标准的监管。为了投资者和地球的最大利益,其他市场监管机构也应当跟进。

看穿大公司的绿色洗白伎俩,只喊口号将不可持续

越来越多的公司承诺要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降至零看来,企业界似乎真的开始认真对待全球气候危机了。净零追踪器的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已经公布了净零目标,高于2020年底的五分之一。

尽管其中一些公司的承诺看起来是真诚的,但还有一些无疑只是为了掩饰他们持续地球的污染行为。就像曾经某一位石油公司的高管对一位航空公司的老板说得:“我们制定一个净零排放目标,再打些以树为主题的广告,这样人们就会喜欢我们。”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安天下的妙计将无法持续。近期,全球陆续出台的各项监管决定和汹涌的法庭判例,显示了对上市公司“绿色洗白”的打压情绪正在不断蔓延。联合国净零排放承诺高级专家组去年发布的报告,为确保净零承诺的真实性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在未来,上市公司将被限制做出无意兑现的脱碳承诺。

例如,法国和英国已经颁布了旨在防止广告商对其产品的“碳中和”相关信息进行夸大宣传的新法规。由英国广告标准局委托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听到这样的宣称时,他们会默认排放已经得到了实质性的减少。因此,英国广告标准局的最新指南规定,如果与产品的碳排放只是被(比如其他企业活动,或者产品中的某些组件)抵消或减少了,那么就应避免使用“碳中和”来宣传产品。

2021年法国通过(并在去年修订)的气候法进一步加强了碳中和的要求。产品必须在其生命周期全程实现碳中和才能获得认证。公司需要披露其如何避免、减少和抵消碳排放(顺序至关重要),并需证明这些抵消措施具有可测量性、可核实性、永久性和附加性。如果公司误导消费者,将可能将面临10万欧元(约11万美元)的罚款。

这一立法趋势的驱动力在于,很多公司口头上的承诺,与其实际行动存在明显的差距。显然,当一家公司宣称一桶石油、一艘液化天然气船或一块沥青油砂有可能碳中和时,这样的声明肯定出了什么问题。我相信消费者和投资者们不需要成为名侦探柯南或者夏洛特福尔摩斯,就能轻易发现这一点。

近期大量的诉讼案例似乎表达了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愈发不满。在过去一年中,食品巨头达能水业、水泥制造商豪瑞、石油公司TotalEnergies、BP和壳牌,化妆品制造商拜尔斯道夫(妮维雅),以及荷兰皇家航空等公司,因发布误导性的“可持续性报告”,而在全球各国被起诉。无党派智库澳大利亚研究所,已向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提交申诉,指控政府自身的认证计划“气候活跃”,违反了澳大利亚国家消费者法——因为该计划向人们保证其认证的产品是“碳中和”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很多公司的净零排放承诺,在严格审查下根本站不住脚。比如说,“企业气候责任监察机构”最近的一份报告审查了24家自称为“气候保护领导者”的主要公司的净零排放计划,发现其中充斥着诸多漏洞、不足和遗漏。该报告指出,这些公司预计只需要削减平均36%的排放量就能达到其净零排放的目标年度。更有甚者,有的公司暗示到本十年末,只需要或只会减少其15%的排放量(并非像现行科学研究结论指出的“必须减半”)。另一份更早些时候由CDP发布的报告也发现,在向其环境信息披露平台提交气候数据的200家公司中,竟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真正制定了可信转型过渡计划。

被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委托并背书的联合国专家组的建议,可能会改变这一切。随着这些建议日渐主流化,上市公司们将无法再声称自己拥有可靠的净零排放计划,除非他们已经切实规划了与2015年巴黎气候协议目标相一致的脱碳路径。这些计划必须包含从整个价值链中减少排放、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投资可再生能源、抵制为高碳产业游说、每年公开排放数据,以及对减排数据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等措施。简单的广告宣传、精心策划的讲话,以及植树等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主流要求了。

未制定详细过渡计划的公司,应做好面临监管和法律行动的准备,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要求企业公开披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预计欧盟、印度、新西兰和瑞士将在今年加入英国和中国的行列,实施相关措施(注:我们中国要求国央企从2023年起开始,强制披露可持续性报告)。紧接着在2025年,加拿大和韩国也将跟进。国际标准化组织近期也发布了其独立的净零指导准则,为监管者提供了清晰的规则和可信的气候策略标准。

然而,若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监管机构必须坚决要求对企业的减排声明、阶段性目标,以及淘汰化石燃料的承诺进行第三方独立的鉴证与核实。各国公民也应利用所有可用的法律工具,呼吁社会各界进行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更多艰苦工作。

尽管前方道阻且长,但我有信心,一个碳中和的未来并非触不可及。目前,占全球91%的GDP的国家已经设定了净零排放的目标,而在四年前,这个比例仅为16%。然而,要实现巴黎协议的目标,首要步骤就是确保上市公司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以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我们已经看到了正确的方向,但我们仍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以确保全球真正走上脱碳和ESG之路。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