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亮点!8760小时,基于医疗创新与转化,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时间:2022-12-17 11:28:39来源:

2021年12月15日,也就是刚刚好一年以前,橙果局发表了成立以来的第一篇文章巧合的是,这篇文章也是我写的。

犹然记得,在当时采访的100人当中,有科学家,包括已经创业的以及还没有创业但正在准备创业的;当然也有投资机构,包括一直专注于投早期的以及正在准备投早期的;除此之外还有科研院校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科技局或者科技部创新中心或者孵化中心第三方科研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几乎医疗创新圈的核心角色都在当时的采访列表中。

采访之前,我预想的答案应该是大家都对医疗创新与转化这件事非常认同,并充满期待,实际后来得到的反馈也是如此,但也不全是如此,有一部分采访者似乎并没有“燃起医疗创新的热情”。


(资料图)

当然,他们也是有“理由”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和体系、我们的科学家现阶段的核心工作仍然在教学和临床、我们的研究成果大多都不具备转化价值、我们缺少一批真正懂医疗创新与转化的关键人物......

实话实说,当时的我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所谓的“反对声音”,但越是深入这个行业,越是和科学家站在一起,就越会发现,这些“理由”都是客观事实。当然,医疗创新与转化的热度同样也是真实的,这个行业也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但前提是,我们要清晰地看到这个行业的痛点,然后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基于这一点,橙果局想结合这一年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和大家交心的聊聊,基于医疗创新与转化,我们究竟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01

医疗创新与转化是门“好生意”吗?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在近一两年,无论是科学家、科研院校、地方政府,还是以投资机构、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方,似乎在创新与转化上,只看到了大量的投入,回报可以说是微乎甚微。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种原因。首先,医疗领域的创新与转化本身就是个长周期的过程,我们当前在很多环节上都还处于一个在前期布局的阶段,所以要想在当下得到相对应的回报是不太现实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

这是客观层面的,主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我们自身“专业能力”上的不足,这里面有体制上的,有科研院校的,有科学家自身的,有产业方的,当然也有第三方科研服务机构的,他们当前都在各自的领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将最后的成果转化效益时间拉长,甚至是降低转化效益。

但无论怎样,医疗创新与转化在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一门“好生意”。

这可以从很多个维度来证明这一观点。首先,对于一个需要不断颠覆原有技术,不断提出更好解决方案的医疗行业,创新一定是这个行业最强的生命力,而且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如此。巧合的是,我国医疗产业也正在进入一个需要“真创新”的关键阶段。

产业有发展周期,创新当然也有,在互联网技术大跨步涌入医疗领域以及以“国产替代”为主旋律的创业时代背景之下,低垂的果实到现在已经被摘得差不多了,未来更多的机会将属于那些拥有原始创新技术的前沿性成果。

所以在近一两年,大量政策在不断地向科学家倾斜,科研院校也在逐步为科学家“松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最佳的创新和转化环境,而以投资机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方也纷纷将目光聚焦于科学家,正在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深度参与到这场医疗创新与转化的浪潮之中。

当然还有科学家自身。一方面,更多的本土科学家开始站了出来,他们对于创新与转化充满了热情;另一方面,一批顶尖的海归科学家开始陆续回国,他们要么直接投入研究,成为实验室的牵头人;要么将海外的科研成果带回国内,在国内成立初创公司;要么深度参与中国医疗创新与转化体系的建设,培养和扶持更多有位的青年科学家。

所以,医疗创新与转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定是未来可期的,现阶段的“阵痛”是必然的,当然也会很快过去。

#02

“好生意”如何做?

既然医疗创新与转化已经被证实是一门“好生意”,那么我们该如何深度参与,然后从中分到一杯羹呢?

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厘清这个行业当前遇到的核心问题,毕竟问题即机遇,只有能够看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的才有可能在创新与转化过程中获利。

首先,我们要明白创新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它需要的仅仅是那些真正符合“真创新”定义的前沿成果,即要么它能解决现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它能把现有的解决方案更优化,比如成本上的,亦或是患者体验上的,效率上的等等。

但有“真创新”的前沿成果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从实验室到产业,这中间还有一段距离,并且这段距离可能比前面更难走。因为它并不像去突破一个技术难点那样纯粹,它需要很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是人越多,事情往往就会越复杂。

接下来,我们要把“复杂”说得再细一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医疗创新与转化并不是简单地指最后拍板,或者是交易的那一刻,它应该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万能公式,不同的成果,它在整个创新与转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环节也是截然不同的。

但无论怎样,完整且顺利地走完这个过程,在很多时候,光靠科学家一个人显然是不行的,在科学家往前走的过程当中,他需要一些“伙伴”不断得加入进来。

比如在研发阶段,他需要同行或者能弥补他在某一方面存在技术缺陷的专业人员;而当技术逐渐成熟开始要进入市场时,他需要一个类似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这个关键人物会站在产业的角度去评估这项成果在市场之中的价值和位置,然后再去精准匹配相应的产业资源。

但在这一点上,我们当前还做的很不够。首先,我们对“技术经理人” 的定义是相对模糊的;其次,我国“技术经理人”无论是体量还是整体的质量都较低,尤其是能够专注于医疗领域的,其比例就更低。因此迫于无奈,我们看到在很多科研院校的技术转移团队之中,承担起这个核心角色的大都是其他岗位转岗的行政人员,他们普遍缺乏对医疗创新与转化的认识,专业能力也相对薄弱,所以很难在转化的过程中真正帮助到科学家。

这个“帮助”还要打个引号,这是因为在很多国内科研院校中,技术转移中心不但不帮忙,反倒还会给科学家帮倒忙,比如会让科学家申报一些用处不大的材料,或者是让科学家参加一些意义不大的活动,甚至在很多科研院校中,当前都还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转化体系和流程,科学家完全属于“求助无门”的状态。

当然,科学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次从成果本身来说,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实际转化价值的。一方面,很多成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着要去转化,只是为了要去发表一篇论文,或者是要达到某一个科研指标,所以最开始的动机就是不“纯”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科学家在现阶段离产业其实是有一定距离的,这就会造成很多成果最后是脱离市场的。所以,近一两年,虽然我们的专利数量已经来到了全球第一,但转化率仍然与全球顶尖水平相距甚远。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站在科学家层面,如何规划好自己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打磨自身基于转化的复合性能力,对于最后的成果走向都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当科学家拥有了一项前沿成果时,他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取舍,包括身份上的和利益上的。这非常重要,对于绝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他很难一边坚守好科学家的本职身份,又同时兼顾企业家的身份。另外,最终的转化利益事实上是与个人的付出成正比的,所以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当科学家选择继续走下去时,那么第二件事就是要不断地打磨自身作为一名合格企业家的核心能力。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一些顶尖科研院校做的非常好,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培训方案,能够快速帮助科学家在短时间内不断地向企业家靠近。

反观国内,目前来说,仅有极少数的科研院校有这方面的能力,但也都是在探索之中,更多的时候,科学家都是靠自己“野蛮”生长,当然如果运气好,遇到一些“贵人”,或者碰到了一些好的机遇,科学家会相对生长的轻松一点。但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既然提到“贵人”,就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产业方,毕竟他们是带领科学家走完最后几公里的关键人物。产业方其实是比较广泛的概念,但在这里,我想重点提及的是投资机构。

近一两年,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投资机构都在关注科研成果转化,都在投早期医疗项目,但就跟科学家创业一样,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点就是你能否触碰到一定体量的“优质”科学家?换句话来说,就是作为投资机构,你是否拥有一个早期医疗项目池供你去做项目筛选;第二点就是你能否看“懂”一些早期医疗项目?“懂”字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它其实有很多层含义,比如技术本身,技术在产业之中的发展前景,技术与创始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等等。投资机构“懂”得越多,早期投资的风险系数就越小。

第三点就是你能否服务好早期医疗项目?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投一个早期项目不亚于“养”一个孩子,甚至有很多投资人投着投着最后把自己投成了企业合伙人。这一点也不夸张,早期医疗项目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有很多需要被定义的东西,所以相对的,投资机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要给企业找一个CEO,或者是要搭桥帮助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业务合作,再或者是落地,以及下一步的融资规划等等。

事实上,对于早期医疗项目来说,资金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投资机构参与进来以后投后服务的能力,以及是否能长期培养初创企业成长,毕竟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是一个互相成长,然后互相获利的漫长过程。

总而言之,科学家也好,投资机构也好,在专注创新与转化这件事上,首先就是要清晰地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不断地强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核心能力,或者是把创新与转化拆分为无数个细小的环节,然后在每一个环节都重点去布局,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且系统的创新生态。

#03

基于未来的一点感想

关于成果转化,几乎所有人都在说它难,这确实如此,就连在医疗创新与转化上非常成熟的美国,每年的产业转化率也并没有很高。

而我们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关键环节需要被定义,被打造,但也正因为如此,医疗创新与转化才会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充满想象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但无论是谁,以什么样的身份,在深度参与以前,都应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医疗创新与转化是一个多元化的事物,在这个事物里面,有很多的细小事情可以做,对于绝大多数参与者来说,你只需要做好其中的一件事,你就是在推动医疗创新与转化,因此你也就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

明白一件事还不够,参与者还应该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要寻找并孵化那些具有“真创新”的前沿成果。比如科学家,在研发的过程中一定是以创新为核心去推动医疗产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某一个绩效目标;而投资机构在选投资标的时,一定是优先以技术为主,尤其重点关注那些能够真正推动医疗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沿性技术,而不是一味看重科学家的名气,或者是去跟风一些所谓的热门赛道。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橙果局能做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橙果局是动脉网基于医疗创新与转化下的产物,动脉网作为医疗领域的创投媒体,已经在行业深耕八年,这其中积累的不仅仅是行业成长经验,以及相应的产业资源,更关键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够站在产业的角度系统性地看到某一新兴行业的潜在机会,并能很快地形成体系和打法,去帮助已经站在这一赛道的企业或正在瞄准这一赛道的科学家快速成长。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医疗资源聚合平台,动脉网还能起到汇集不同参与方的链接作用,能够大幅度减少沟通成本,使产业之间的合作更为精准,更为紧密,也更为高效。

所以,站在当前医疗创新与转化产业之上,橙果局想做的无非就三件事,一是引领全球创新技术;二是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桥梁;三是在一些具体的创新案例中去给到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推动其快速转化。

这三件事,橙果局已经探索了整整一年,但这还不够,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橙果局还将继续探索,不断丰满自己的羽毛,最终成为中国医疗创新与转化浪潮之中很小,但很关键的一朵浪花。

*封面来源:123rf
想要联系动脉橙果局报道的科学家或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更多精彩

声明:动脉橙果局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橙果局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